我们说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是“变”,是企业主动识变、求变、应变的一系列活动和过程。《易经》作为中国古代群经之首,全文通篇就谈一个字——“变”,“变”的目的是“人天合一”,《易经》64卦就是64种“变(人天合一)”的模式。如果说《易经》是一部哲学书,那就是关于“变”的哲学,《易经·系辞》里的这段话,则概括了“变”的真谛:
“形而上者谓之道,形而下者谓之器,化而裁之谓之变,推而行之谓之通,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。”
图1: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本质
从事业(效果)的角度看,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主要内容是产品或服务的重塑,进而打造全新的、数字化的商业模式,这属于形而下——“器”的层面。作为企业的最高发展目标或经营境界——“企天合一”,是处于形式上,也就是“道”的层面的追求。如果说“道”是思想,“器”则是事物;事物是思想的物化,企业的产品、服务和商业模式则是企业愿景和使命的物化,而企业的愿景和使命只是“企天合一”这一普适思想在特定企业的具体化。
“企天合一”,是指企业的经营要与外围环境的变化相匹配,也就是所谓的“与时俱进”;这里的“天”,是社会形势、技术发展、用户需求、产业生态、组织变革等内外部环境变化的总合或最大公约数。这些因素时刻在变,那么,“天”也在变,这就要求企业根据“天”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,即,企业的组织架构、产品、服务、运营及商业模式,等等,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,以跟上“天”的变化节奏。
在形而上的“道”,或者“企天合一”的发展目标,与形而下的“器”,或者企业的产品、服务、商业模式等之间,需要有连接的桥梁,笔者称之为形而中的“制”。这样,上面那句引文可以补充为:“形而上者谓之道,形而下者谓之器,形而中者谓之制”;而“化而裁之谓之变,推而行之谓之通,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”就是“制”的具体内容,其中,关键词是“化裁”和“变通”,笔者称之为“制”之“法”和“制”之“术”。
在企业数字化转型实践中,“制”之“法”,遵循的是“iPPT2”(Information Processes,People,Technology and Tools,信息驱动的流程、人员、技术和工具)框架,其主要内容是:“1024”,即OKR组织(1个共同目标),精益转型(0,Lean Transformation),创新设计和持续迭代,以及基于流程集成(Process-based Integration)和数据驱动(Data-Driven)的决策和运营。“制”之“术”,是“制”之“法”在企业数字化转型实践过程中的具体化。首先,数字化转型工作需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做适当的“化裁(化而裁之)”,比如,“敏捷式(Agile)”是对“瀑布式(Waterfall)”的化裁,场景是对系统模块和用户交互的化裁,微服务是对应用架构的化裁,容器是对基础设施的化裁,等等,其目的是为了适应数字化时代下更复杂、更快速的环境变化;其次,数字化转型实践要贴合企业实际,还需要考虑企业在本地化(Localization)、语境化(Contextualization)、规模化(Scalization)和个体化(Individualization)等方面的要求。化裁(变)是否有效,需放在实践中,通过具体的推行来检验(通),行得通才算化裁有效,行不通则还需要回过头再化裁。
图2:数字化转型的法与术:变通
对实践而言,形而上者谓之道,形而下者谓之器,形而中者谓之制,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,而打通“道”和“器”的关键是“制”。上者的“道”和下者的“器”之间打通了,企业就能够为“王”;上者的“道”和下者的“器”之间没有打通,企业就将变成“卡”,就像一个患了脑梗、心梗或肠梗的病人,离死亡也就不远了。
图3:道与器的贯通——企业王
作为小结,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是企业的自我变革,主旨是践行企业之“道”——“企天合一”,落脚点是企业之“器”——产品、服务和商业模式的重塑,难点是企业之“制”——“法”和“术”,即如何变化和推行,以贯通“道”和“器”,从而将企业转型为“企业王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