制造型企业的战略、流程与IT

东哥又上头条了!2020年12月8日,“京东健康”在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。截止到中午收盘,“京东健康”市值已超3000亿港元,分分钟就完成了3000多个小目标。如果算上之前虽然上市未成功,但估值上万亿的某蚂,互联网公司完成小目标的速度着实让传统制造业的老板们心有不甘:流的汗水比人家多百倍,可赚的钱还不到人家的九牛一毛。

直播带货带不来5纳米芯片,制造业讲究的是棉花纺纱——慢工出细活。制造业的管理理念没有任何玄幻,也算不上高大上,靠的是日复一日的积累,以及基于系统性思考的持续改善,尤其是后者,是很多中小制造型企业所欠缺的,这也是这些企业数字化建设过程中普遍面临的问题。本文中,笔者就从战略、流程与IT等三者之间的关系,来谈谈制造型企业数字化建设中的那些事。

战略

在CSC Index系统公司的咨询师特里西(Michael Treacy)和威尔斯马(Fred Wiersema)看来,制造型企业的竞争策略或价值信条主要有三个:运营卓越(OperationalExcellence),产品领先(Product Leadership),亲近顾客(Customer Intimacy),每一个公司都必须从这三个价值信条中选择一个或多个,持续地对它(们)做功,才能够获得成功。

 

图片


图1:制造型企业的价值信条和竞争策略

 

卓越运营,指的是一流的运营和执行,通常表现为以非常低的价格提供质量优越的产品或服务。卓越运营关注的焦点是效率、流线生产、供应链管理、无冗余服务、重视数量。

领先产品,即企业强于创新并有高美誉度的市场品牌。领先产品关注的焦点是开发、创新、设计、市场的时效性、较短时间内获取高额边际利润。

亲近客户,指的是企业卓越于顾客关注与顾客服务,针对每一个顾客,提供量体裁衣的产品或服务,或者是产品类别丰富,差异化特点明显。亲近客户关注的焦点是客户关系管理、产品或服务的供给准时并超出顾客期望、终生价值概念、可靠性、贴近顾客,等等。

流程

在数字化建设中,要想落实卓越运营、领先产品或亲近客户等竞争策略,就要体现到相应的业务流程中去。具体来说,卓越运营主要由订单交付(OTD)流程来实现,领先产品主要由新产品导入(NPI)和寻源到付款(S2P)等业务流程来实现,亲近客户主要由线索到收款(L2C)等业务流程来实现。因此,制造型企业的核心业务流程框架可以由下图2来概括:

 

      新产品导入(New Product Introduction,NPI)

在汽车行业,有这么一个说法:80%以上的质量问题是由设计不当导致的,80%以上的产品制造成本是由设计环节决定的。因此,产品竞争力主要取决于新产品导入的流程质量。

在数字化建设中,与新产品导入业务相关的IT系统主要有PLM/PDM。


      线索到收款(Lead to Cash,L2C)

线索到收款是制造型企业中一个端到端高度集成的业务流,它始于客户意图,终于客户对产品的购买和企业的销售收款。线索到收款是一个典型的业务管线(pipeline)或漏斗,它又可分为接触到线索(Interaction to Lead)、线索到机会(Lead to Opportunity)、机会到报价(Opportunity toQuote)、报价到订单(Quote to Order)和订单到收款(Order to Cash)等五个先后关联的子流程。针对线索到收款流程,企业可以从吞吐量(Throughout)、转化率、周期时间、客户体验等角度来评价和提升。

与线索到收款业务相关的IT系统主要有CRM,其流程框架可参见下图:


图片

图2:线索到收款(L2C)的流程示意

 

      订单交付(Order to Delivery,OTD)

对制造型企业而言,订单交付流程在企业价值链中处于核心位置,它就像企业的任督二脉,把企业的营销、技术、采购、生产、物流等部门串联在一起,让大家高度集成和协作地为产品或服务的交付来服务。调查研究表明,制造企业在经营管理中的典型问题,比如,订单交付不及时、生产计划不均衡、产能利用率低、产品质量不稳定、原材料等库存积压、制造成本居高不下、生产计划人员疲于应付、员工劳动负荷大,等等,都是因为订单交付流程没有得到有效管理所导致的。

订单交付流程主要有销售预测、订单管理、生产计划、生产排程与控制、物料供应、分销与运输到等几个模块组成,具体参考如下图5:

 

    与订单交付业务相关的IT系统比较多,主要包括销售预测、ERP、APS、MES、WMS,等等。

      寻源到付款(Source to Pay,S2P)

在制造行业中,如何提高供应链的运营效率和响应速度,如何消除供应链牛鞭效应,是很多企业在采购供应链管理领域重点要解决的问题,这考验的是企业的供应链的整合能力,而相关的核心业务流程就是寻源到付款。

与S2P业务有关的业务系统主要有SRM供应商关系管理系统、EDI,等等,其业务流程框架示意可参见下图6:

 

    IT

    制造型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,主要原因之一是上述核心业务流程没有定义清楚。如果定义清楚了,接下来就是看IT系统如何来支持或赋能这些流程,即IT是否与业务流程、岗位和组织等其他要素实现较好的融合。

一般来说,业务流程只是业务的表现形式,它体现的企业的业务能力。在企业的经营管理实践中,信息化、数字化已是业内公认的趋势。在信息化和数字化中,信息技术只是手段,“化”才是目的。“化”是建设,“化”是培育,“化”是养成,“化”是融合,是业务能力的各种构成要素的融合,即业务执行过程中,资源、技术、流程、人员、知识、信息等要素的融合。

如图7所示,业务愿景、业务战略和业务需求的优化级催生了对业务能力的需求。业务能力在完成其使命的过程中,需要凭借相应的资源,需要某些专门技术,需要有流程来规范,需要相关人员的发起和推动,需要业务Know-how做指导,需要相关信息来了解、沟通和协调,这些要素缺一不可,缺少其中某一项,业务能力都会“坡脚”。

 

通过对制造型企业信息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,我们会发现,有些业务之所以抱怨那么大,或者说信息化建设效果不明显,要么是业务没有相应的IT系统做支撑,要么业务的流程就不清晰和规范,要么没有把业务知识显性化,要么业务人员在进行业务作业时没有得到必要的信息,要么相关人员缺乏业务执行所需的技能,等等。

因此,IT需要与业务进行融合,要强调IT技术应用与业务能力中其他要素要形成相辅相成、水乳交融的状态,而信息化建设也要以结果为导向,以应用效果来驱动信息建设的持续改进。当然信息化建设效果不理想时,要从资源、技术、流程、人员、知识、信息等多方面去寻找原因和解决办法。

制造型企业的战略、流程与IT
丁肇之
19 四月, 2021
分享这篇文章
存档
登录 留下评论
转换:数字化转型思维